中醫師張宜君解析:現代人常見亞健康狀態的調理之道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許多臺灣民眾長期處於「說病不病,說健康又不健康」的 亞健康狀態 。知名中醫師張宜君憑藉其豐富的臨床經驗,針對這一普遍現象提供了專業且實用的調理建議。本文將從多個面向深入探討張宜君醫師對現代人亞健康問題的見解與解決方案。
亞健康狀態的本質與常見表現
什麼是亞健康?
張宜君醫師指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 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稱之為「第三狀態」。這種狀態雖然未達到現代醫學的疾病診斷標準,但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
現代人常見的亞健康症狀
根據張宜君醫師的臨床觀察,臺灣民眾最常見的亞健康表現包括:
- 慢性疲勞 :即使休息充足仍感疲倦,早晨起床困難
- 睡眠障礙 :入睡困難、易醒或多夢
- 腸胃不適 :消化不良、腹脹或排便不規律
- 情緒波動 :易怒、焦慮或情緒低落
- 免疫力下降 :反覆感冒、過敏症狀加重
- 不明疼痛 :頭痛、肩頸僵硬或腰酸背痛無明確原因
張醫師強調:「這些症狀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我們需要調整生活方式和進行適當調理。」
張宜君醫師的亞健康調理四大方向
一、飲食調理: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現代人很多亞健康問題根源在脾胃功能失調。」張宜君醫師特別強調飲食調理的重要性。
飲食建議
- 定時定量 :建議三餐定時,每餐七分飽,避免暴飲暴食
- 溫熱飲食 :減少生冷食物攝取,保護脾胃陽氣
- 均衡多樣 :五穀雜糧為主,搭配適量蔬果、優質蛋白
- 因地制宜 :臺灣氣候濕熱,可適量食用薏仁、紅豆等利濕食材
推薦食療方
張醫師特別推薦幾款簡單有效的日常食療:
- 四神湯 :茯苓、山藥、蓮子、芡實,健脾利濕
- 紅棗枸杞茶 :補氣養血,適合辦公室族群
- 山楂陳皮飲 :幫助消化,緩解腹脹
二、作息調整:順應自然節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是老生常談,而是養生的根本法則。」張宜君醫師強調現代人普遍違背自然作息是導致亞健康的主因之一。
具體建議
- 睡眠黃金時段 :晚上11點前入睡,把握肝膽經修復時間
- 午間小憩 :建議午時(11-13點)休息15-30分鐘
- 晨起活動 :早晨適度運動有助陽氣升發
- 電子產品管理 :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3C產品,減少藍光影響
三、情緒管理:肝氣調和是關鍵
張宜君醫師指出:「情緒問題是現代亞健康的重要推手,肝氣鬱結幾乎是都市人的通病。」
情緒調節方法
- 呼吸調節法 :腹式呼吸每天練習5-10分鐘
- 穴位按摩 :太衝穴、合谷穴等疏肝理氣穴位日常按壓
- 休閒活動 :培養園藝、書法等靜心愛好
- 社交互動 :保持適度人際交流,避免自我封閉
中醫觀點
「肝主疏泄,情緒不暢會影響全身氣機運行,進而導致各種亞健康症狀。」張醫師解釋中醫的情志致病理論。
四、運動養生:動靜結合最適宜
針對現代人運動兩極化(要么不動,要么過度運動)的問題,張宜君醫師提出「中庸之道」。
適合亞健康族群的運動
- 八段錦 :中國傳統導引術,動作柔和全面
- 太極拳 :調身、調息、調心三結合
- 快走 :每日30分鐘,微出汗為度
- 瑜伽 :選擇溫和流派,注重呼吸配合
「運動不在於強度,而在於持續和正確的方式。」張醫師提醒過度運動反而耗氣傷身。
張宜君醫師的特色調理方案
個人化體質辨識
張宜君醫師強調:「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同樣的症狀可能源於不同體質,調理方式自然不同。」
常見體質類型及調理重點
- 氣虛型 :易疲勞、氣短,宜補氣(黃耆、黨參)
- 陽虛型 :怕冷、手腳涼,需溫陽(肉桂、乾薑)
- 陰虛型 :口乾、失眠,要滋陰(麥冬、玉竹)
- 痰濕型 :肥胖、苔厚,應化痰濕(陳皮、半夏)
- 氣鬱型 :胸悶、抑鬱,當疏肝(柴胡、香附)
季節調理重點
張醫師根據臺灣氣候特點,提出四季調理要點:
- 春季 :著重疏肝理氣,避免情緒波動
- 夏季 :注意清心祛濕,預防暑熱傷津
- 秋季 :著重潤肺防燥,減少呼吸道問題
- 冬季 :適當溫補,儲備來年能量
經絡調理與穴位保健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日常經絡保健對改善亞健康很有幫助。」張醫師分享幾個簡單有效的自我保健法:
- 晨起梳頭 :用木梳從前向後梳頭100下,疏通頭部經絡
- 睡前泡腳 :溫水泡腳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 腹部按摩 :順時針按摩腹部,幫助腸胃蠕動
- 敲打膽經 :沿大腿外側敲打,促進代謝
張宜君醫師的預防醫學觀點
定期健康評估
張醫師建議:「亞健康族群應建立健康檔案,定期評估以下指標:」
- 舌象變化 :舌質、舌苔的細微改變
- 脈象波動 :脈搏的強弱、快慢、浮沉
- 睡眠質量 :入睡時間、深度睡眠比例
- 情緒狀態 :焦慮、壓力水平的自我評量
中醫預防保健的時間節點
根據中醫「治未病」思想,張醫師指出幾個關鍵調理時機:
- 節氣交替時 :特別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後
- 工作壓力大時 :提前加強調理,避免累積成病
- 季節轉換時 :尤其是過敏好發季節前
- 生活重大變化時 :如換工作、搬家等適應期
常見問題解答
Q1:亞健康狀態需要服用中藥嗎?
張宜君醫師回應:「不全然需要。輕度亞健康可先透過生活調整改善,若症狀持續或影響生活,再考慮藥食同源的食材或中藥調理。重要的是找出根本原因。」
Q2:調理亞健康多久能見效?
「這取決於個人體質、症狀嚴重度和調理配合度。一般來說,認真執行調理方案,1-3個月會有明顯改善。但養生是一輩子的事,不應追求速效。」
Q3:現代醫學檢查都正常,還需要調理嗎?
「檢查正常但身體不適,正是亞健康的特點。中醫重視主觀感受與功能失衡,此時正是中醫預防醫學最能發揮作用的階段。」
Q4:年輕人也需要關注亞健康嗎?
「絕對需要!現代年輕人壓力大、作息亂,許多人在二三十歲就出現嚴重亞健康症狀。越早開始調理,預防效果越好。」
結語:回歸平衡的養生智慧
張宜君醫師最後強調:「中醫調理亞健康的核心思想是『平衡』—陰陽平衡、氣血平衡、動靜平衡。現代人常追求極端養生法,反而違背了自然之道。」
她建議大家從小事做起,每天改變一點點,逐步建立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養生不是痛苦的約束,而是學會聆聽身體的聲音,與自己和平共處的藝術。」
對於深陷亞健康困擾的民眾,張醫師鼓勵:「不要忽視身體發出的訊號,但也無需過度焦慮。找到信任的中醫師,制定個人化調理方案,大多數亞健康狀態都是可逆的。」
透過張宜君醫師的專業解析,我們了解到亞健康並非不可改變的命運,而是身體提醒我們需要調整的友善警訊。掌握正確的調理方向,人人都能重拾健康活力,享受高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