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君中醫診所:從「治未病」談預防醫學的養生智慧
在現代醫療觀念中,「預防勝於治療」已成為普遍共識,而這正是中醫數千年來「治未病」思想的核心。位於臺灣的張宜君中醫診所,以其獨特的預防醫學理念與臨床實踐,幫助許多民眾在疾病發生前就建立起健康防線。本文將深入探討張宜君中醫師在預防醫學方面的專業建議,為您揭開中醫養生的奧秘。
張宜君中醫診所的預防醫學核心理念
張宜君中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擁有二十餘年中醫臨床經驗,特別專精於體質調理與疾病預防。她認為,真正的中醫智慧不在於治療已發生的疾病,而在於「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
「上工治未病」 —這是《黃帝內經》中最重要的醫學思想之一,也是張宜君醫師執業以來的最高指導原則。在她的診所裡,每位求診者都會接受完整的體質評估,而不是單純針對症狀開藥。張醫師常說:「現代人最大的健康問題不是缺乏醫療資源,而是缺乏對自己體質的認識與正確的養生觀念。」
中醫預防醫學的三大層次
- 未病先防 :在健康狀態下就開始調養,防止疾病發生
- 既病防變 :當疾病初期徵兆出現時及時干預,防止病情惡化
- 瘥後防復 :疾病痊癒後繼續調理,防止復發
張宜君醫師特別強調,這三個層次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層的「未病先防」,這也是現代預防醫學最需要加強的部分。
從體質辨識開始的預防醫學
在張宜君中醫診所, 體質辨識 是預防醫學的第一步。張醫師指出,臺灣民眾常見的體質類型包括:
- 氣虛型 :容易疲勞、氣短、免疫力低下
- 陽虛型 :怕冷、手腳冰冷、代謝功能差
- 陰虛型 :口乾舌燥、失眠多夢、易上火
- 痰濕型 :肥胖、排便黏膩、容易有水腫
- 氣鬱型 :情緒不穩、胸悶、月經不調
- 血瘀型 :面色晦暗、經血有血塊、局部疼痛
「許多人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而不自知,」張醫師解釋,「比如說,經常覺得累不一定是工作太忙,可能是氣虛體質;反覆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可能是陰虛體質。辨識清楚自己的體質,才能對症調理。」
診所會透過問診、舌診、脈診等傳統中醫診斷方法,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數據,為每位患者建立個人化的健康檔案,找出體質偏頗之處及可能的疾病風險。
四季養生法:順應天時的預防之道
張宜君醫師特別重視「 因時養生 」的概念,她根據臺灣的氣候特點,為患者提供四季不同的養生建議:
春季養生(立春~立夏)
- 重點 :疏肝理氣,提升免疫力
- 常見問題 :過敏、呼吸道感染、情緒不穩
- 建議 :
- 飲用菊花枸杞茶疏肝明目
- 按摩太衝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間隙後方凹陷處)幫助氣血暢通
- 晨起伸展運動,配合深呼吸
夏季養生(立夏~立秋)
- 重點 :清心降火,預防暑濕
- 常見問題 :中暑、腸胃炎、皮膚病
- 建議 :
- 適量飲用綠豆薏仁湯清熱利濕
- 避免正午時段外出,防範暑熱傷人
-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貪涼
秋季養生(立秋~立冬)
- 重點 :潤肺防燥,增強抵抗力
- 常見問題 :乾咳、皮膚乾癢、便秘
- 建議 :
- 食用百合、銀耳、蜂蜜等潤燥食材
- 練習「六字訣」中的「呬」字訣養肺
- 逐漸增加衣物,實踐「春捂秋凍」的智慧
冬季養生(立冬~立春)
- 重點 :補腎藏精,為來年打基礎
- 常見問題 :手腳冰冷、關節痛、憂鬱情緒
- 建議 :
- 適量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
- 睡前泡腳(水溫約40°C,時間15-20分鐘)
- 早睡晚起,順應自然界陽氣閉藏的特性
張醫師強調:「臺灣氣候潮濕炎熱,加上都市生活型態,許多人都有『濕熱夾雜』的體質問題。四季養生必須根據個人體質調整,不是一成不變的。」
飲食調養:預防醫學的基礎工程
「藥補不如食補」是張宜君醫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在門診中發現,許多現代人的健康問題其實源自不當的飲食習慣。診所特別設計了一套 體質飲食建議 系統:
各體質的飲食宜忌
| 體質類型 | 推薦食物 | 應避免食物 | |----------|----------|------------| | 氣虛型 | 山藥、紅棗、黃耆、糙米 | 生冷食物、苦瓜、薄荷 | | 陽虛型 | 肉桂、薑、羊肉、核桃 | 冰品、西瓜、綠豆 | | 陰虛型 | 百合、梨子、白木耳、鴨肉 | 辛辣燒烤、咖啡、油炸物 | | 痰濕型 | 薏仁、赤小豆、陳皮、冬瓜 | 甜食、乳製品、糯米 | | 氣鬱型 | 玫瑰花、金桔、山楂、芹菜 | 碳酸飲料、濃茶、過量肉類 | | 血瘀型 | 黑木耳、紅花、丹參、紫菜 | 冰冷食物、過鹹食品 |
張醫師特別提醒:「臺灣人愛喝手搖飲的習慣對健康影響很大,不僅糖分過高,許多飲料中的冰塊更是傷害脾胃陽氣的元兇。建議可以改喝室溫或溫熱的養生茶飲。」
診所也研發了一系列適合不同體質的茶飲配方,例如: * 元氣茶 (氣虛型):黃耆3錢、黨參2錢、枸杞1錢、紅棗3顆 * 暖陽茶 (陽虛型):肉桂粉少許、乾薑2片、紅糖適量 * 滋陰茶 (陰虛型):麥冬2錢、玉竹2錢、百合1錢
「飲食調養貴在堅持,」張醫師說,「與其等到生病才吃藥,不如每天透過正確的飲食累積健康資本。」
經絡養生:日常可做的預防保健
除了飲食調理外,張宜君中醫診所也非常重視 經絡保健 在預防醫學中的角色。經絡是中醫特有的概念,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當經絡通暢時,身體自然健康。
簡易居家經絡保養法
- 晨起梳頭法 :
- 用天然材質的梳子(如木梳、牛角梳)
- 從前額髮際線梳到後頸部,左右各50次
-
可刺激頭部經絡,預防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
-
睡前推肝經 :
- 坐在床上,雙腿彎曲
- 用手掌根從大腿內側(肝經循行路線)由上往下推
-
每側50次,可幫助疏肝解鬱,改善睡眠
-
拍打膽經 :
- 站立,雙手握空拳
- 沿著大腿外側中線(褲縫線位置)由上往下拍打
- 每側50次,有助新陳代謝,改善循環
張醫師指出:「現代人久坐少動,氣血循環差,經絡容易堵塞。每天花10-15分鐘做這些簡單的經絡保健,長期下來可以預防許多慢性病的發生。」
診所也會根據患者個別狀況,指導特定的穴位按摩技巧。例如: * 養生要穴—足三里 :位於膝蓋下方四指寬,脛骨外側一寸,常按可增強免疫力 * 萬能穴—合谷 :手背拇指與食指間凹陷處,可緩解頭痛、牙痛等各種疼痛 * 安神穴—內關 :手腕橫紋上三指寬,兩筋之間,可安神定志,緩解心悸
情志調攝:不可忽視的心理預防
中醫認為「 七情內傷 」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張宜君醫師在臨床上也發現,許多身體疾病其實源自心理壓力。她特別強調「 形神共養 」的預防醫學觀念。
「臺灣人工作壓力大,情緒問題往往被忽視,」張醫師分析,「長期緊張、焦慮會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消化、睡眠、免疫力等各方面功能。」
診所建議的情志調攝方法包括:
- 正念呼吸法 :
- 每天3次,每次5分鐘
- 專注於呼吸,不評判浮現的思緒
-
可有效降低壓力荷爾蒙
-
情緒日記 :
- 記錄每天的情緒波動與觸發事件
-
幫助識別壓力源並發展應對策略
-
五音療法 :
-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不同情緒對應不同音樂
-
例如:憤怒時聽角調(木屬性)音樂如古琴曲《流水》
-
園藝療法 :
- 種植香草植物或照料盆栽
- 透過與自然連結平靜心緒
張醫師分享一個臨床案例:「曾有位企業高管長期失眠、胃痛,各種檢查都沒問題。我們發現他的問題根源是工作壓力導致的肝氣犯胃,經過三個月的情志調理加上疏肝中藥,症狀明顯改善。這說明預防醫學必須身心兼顧。」
運動養生:動靜結合的預防策略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名言在中醫預防醫學中也有對應的智慧。張宜君中醫診所根據不同體質,推薦適合的運動方式:
- 氣虛型 :八段錦、太極拳等柔和運動,避免過度消耗
- 陽虛型 :陽光下快走、騎自行車,提升陽氣
- 陰虛型 :游泳、瑜伽,避免在高溫環境劇烈運動
- 痰濕型 :有氧運動如慢跑、跳舞,加強代謝
- 氣鬱型 :團體運動如羽球、舞蹈,促進社交
- 血瘀型 :按摩配合伸展運動,改善循環
張醫師特別推薦「 中醫導引術 」作為日常運動選擇:「像八段錦、五禽戲這些傳統導引術,動作柔和卻能有效活絡氣血,非常適合現代人作為預防保健之用。」
診所每週也會開設養生功法課程,由專業老師指導正確動作。張醫師指出:「許多民眾自己看影片學,但姿勢不正確反而可能造成傷害。我們希望透過專業指導,讓運動真正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張宜君中醫診所的預防醫學特色服務
有別於一般中醫診所,張宜君中醫師將預防醫學理念落實到各項服務中:
- 健康評估門診 :
- 針對亞健康族群設計
- 全面評估體質狀態與疾病風險
-
提供個人化預防建議
-
四季養生講座 :
- 每季更新養生重點
-
教導適合當季的食療、運動、穴位保健法
-
體質調理療程 :
- 結合中藥、針灸、推拿等多元療法
-
針對不同體質設計階段性調理計劃
-
養生工作坊 :
- 中藥茶飲製作、穴位按摩教學等實用課程
-
讓預防醫學融入日常生活
-
健康追蹤系統 :
- 建立個人健康檔案
- 定期追蹤調理效果並調整方案
「我們希望打破『有病才就醫』的傳統觀念,」張醫師表示,「預防醫學應該是每個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病前的過渡階段。」
實踐中醫預防醫學的常見迷思
在推廣預防醫學觀念的過程中,張宜君醫師也發現民眾常有以下誤解:
- 「中藥溫和,可以隨便吃」 :
- 事實:中藥需辨證使用,錯誤使用可能造成反效果
-
例如:便秘不一定是上火,可能是氣虛無力推動,亂吃瀉藥會更糟
-
「養生就要吃補品」 :
- 事實:補藥不對症反而會補出問題
-
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需專業評估
-
「預防醫學等於健康檢查」 :
-
事實:檢查只是了解現狀,真正預防需要持續的生活方式調整
-
「年輕不需要養生」 :
- 事實:許多慢性病根源在年輕時就已種下
- 越早開始預防,效果越好
張醫師強調:「中醫預防醫學不是一堆規則和禁忌,而是幫助每個人找到最適合自己體質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大家活得更拘束,而是活得更健康、更自在。」
結語:預防醫學是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在採訪結束時,張宜君醫師分享了她對預防醫學的深刻體悟:「現代醫學很發達,但再好的治療也不如不生病。中醫預防醫學的智慧在於,它教我們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對話,在問題還小的時候就及時調整。」
她建議臺灣民眾可以從小處開始實踐預防醫學: 1. 先了解自己的體質 2. 從飲食或運動中選擇一項開始改善 3. 建立規律的作息 4. 學習簡易的自我保健方法 5. 定期進行健康評估
「預防醫學是種長期投資,」張醫師微笑說,「今天為健康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給未來自己的珍貴禮物。」
張宜君中醫診所以專業的預防醫學理念,結合傳統中醫智慧與現代生活需求,為臺灣民眾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促進服務。在這裡,看病不只是解決當下的不適,更是為了長遠的健康人生。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或許是現代人最需要重新學習的健康智慧。